茉莉花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走向共和袁世凯招募将官,构筑袁家军班
TUhjnbcbe - 2024/8/31 0:10:00

坐拥七千人马的袁世凯,于小站稳住了脚跟,但要想让这支新军拥有战斗力,还需要招募一批将官。于是,徐世昌帮袁世凯起草了这样一篇“招贤令”:

世凯小站练兵,广招各路才俊;求贤不拘一格,中的西的都行;莫作李广之叹,今朝报国请缨。

行伍之人、行伍之事,就得干净利落、简单明了!“招贤令”一出,果真引来了各路豪杰,也果真印证了“招贤令”中所言“不拘一格”和“中西皆可”的宽泛要求。

将官招募完毕,袁世凯宴请众将官,小小的帐篷里汇聚一帮单拎出任何一位都足以影响北洋走向的猛人。这场酒席才是真正的“风云际会”。

袁世凯首先发言:

“诸位,袁某今天高兴得很,你看今天旧雨新知,风云际会,在座的诸位都怀着忠臣孝子的心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小站就是你们一展身手的好天地。袁某没什么长处,就是爱才;也没什么能力,就是爱交个朋友;袁某不胜酒力,今天满饮此杯!”

平心而论,袁世凯做人不怎么样,但做事绝对堪称顶流,顶着“小站练兵”的名号招募一批贤能并不难,但如何才能降服这批猛人才叫真本事。袁世凯的这段发言虽然简单,但却说明了三方面的问题:

1、将诸位将官入驻小站的目的说的“高大上”——绝不是为了升官发财,都是为了精忠报国;

2、强调了“小站”这个平台能给予诸将官的回报——保证能够大展身手,一鸣惊人;

3、强调了自己对待诸将官的态度——你有本事我爱才,我就将你当成朋友;

光明正大的参军理由,大展身手的表现舞台,再加上一个惜才爱才重情义的大帅,诸位将官自然会坚定跟随、誓死效忠。

为了证明“小站”是一个完美的舞台,袁世凯先让翰林出身的徐世昌进行了自我介绍:

菊人兄,本朝文贵武贱,你已是翰林,何苦降格从军呢?

这句话自然是说给诸位将官听到,想要证明小站这个平台和自己这个大帅的魅力,翰林出身、前程远大的徐世昌最具说服力。徐世昌何等精明,自然懂得袁世凯的用意所在,微微一笑给出了解释:

这个何用解释!增文正公和李鸿章文才盖世,可到头来,还是武功鸣世。男儿何不带吴钩,若个书生万户侯!

曾国藩和李鸿章均为“进士出身”,都曾于翰林院供职,可最后还是崛起于“平定内乱”的武功。成功案例在前,徐世昌“弃文从武”的理由自然极具说服力。生于盛世,“文”能治天下;但生逢乱世,“武”才是扬名立万的最佳途径!

一个书生都认可小站、认可袁世凯,都想着混个“万户侯”当当,这些行伍出身的猛人们的期盼自然更为殷切。

徐世昌一句话彻底调动了诸位将官的情绪,张勋第二个站了起来:

“兄弟张勋,原在武卫军当兵吃粮,至今没混出个人样来。听说小站举旗招兵,我就投奔来了,这大帅一见我先给我个中军侍卫处的副官长。大伙见证啊,我以后要不给大帅好好卖命,我张勋就是......”

张勋,北洋时期官至“长江巡阅使”,基本相当于节制湖北、安徽、江苏三省的总督,袁世凯的嫡系亲信。袁世凯登基称帝以后,张勋获封“一等公爵”,声名显赫。只是,张勋始终坚定拥护清廷统治,曾经拥护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复辟”。“复辟”期间,张勋被任命为“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甚至被晋封为“忠勇亲王”,如果清朝能够继续存在,张勋无疑是大权在握的朝廷扛把子!另外,因为“复辟”期间的“孤忠”表现,张勋死后,溥仪下令赠予武将最高谥号——“武忠”。

接着,曹锟站了出来:

“诸位,我叫曹锟,天津大沽人,年轻的时候做些贩布的生意,人们都称我叫曹三傻子。你们别笑,我人实际上不傻,我就是人有些老实。我原本在毅军宋庆宋大人手下当哨官,后来在报上看到了招贤告示,就跑到了袁大帅这儿来了。大帅看我虎形而生福相,封我一个步兵第一营的帮带!”

历史上的曹锟,排行老三,家境贫寒,确实曾经靠贩布为生。因为曾被守门士兵羞辱,曹锟愤而投军,进入天津武备学堂学习,毕业以后进入“安徽总兵”宋庆统领的“毅军”。“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曹锟曾入朝作战,而后便进入袁世凯的新军任职,所担任的官职正是“步兵第一营帮带”。

另外,历史上的曹锟因为老实憨厚也确实被人称为“曹三傻子”,但这个“傻子”曾一度成为“直系军阀”的首领,曾任第五任民国大总统,拥有“陆军一级上将”的军衔。

曹锟以后,“北洋三杰”——王士珍、段祺瑞和冯国璋登场。

“北洋之龙”——王士珍,被袁世凯评价为“北洋第一军事人才”,曾任北洋国务总理、陆军总长。

“北洋之虎”——段祺瑞,“皖系军阀”首领,曾经四次出任北洋国务总理、四次出任北洋陆军总长,还曾一度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国家元首——“临时执政”。

“北洋之犬”——冯国璋,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过程中最为得力的助手,“直系军阀”的首任首领,曾任北洋政府“副总统”、“代理大总统”。

“北洋三杰”以后,清末另一位大佬——赵秉钧出现了。

剧中对于赵秉钧来到小站的方式予以了艺术加工,历史上的赵秉钧是个父母早逝的孤儿,甚至连姓名来源都早已不可考证。也就是说,赵父并非袁世凯的“八拜之交”,更不可能给袁世凯写什么推荐信。

历史上的赵秉钧,乃系中国近现代警察制度的创始人,曾任第三任民国总理。同时,赵秉钧还是“宋教仁刺杀案”的主要怀疑对象!

回来《走向共和》的剧情中,赵秉钧推荐自己的理由绝对值得我们注意:

我什么都不会,可是大帅交给我的事,我保证能干好!

赵秉钧的这句话像极了职场生活中屡试不爽的“万能答案”——“我不会,但我可以学”。就领导看来,下属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工作态度,所以,才有了那句至理名言——“会干的,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捧的”。

什么叫“会”?领导交付的任务,都能干好,你就是“会”;什么叫“不会”?本职工作做得再好,领导不认可,你就是“不会”。

会与不会,从来都和能力无关,态度决定一切!

留下了赵秉钧,袁世凯又想起了自己的“旧友”——曾于风雨场所工作的孟恩远。

历史上的孟恩远确实有过青楼工作的履历,自加入袁世凯的新军以后开始步步高升,官至“吉林督军”,授封“惠威将军”,妥妥的一方封疆大吏。

从翰林出身的徐世昌,到青楼工作的孟恩远,袁世凯做到了“求贤不拘一格”;从留学归来的北洋三杰,到地方武装出身的张勋曹锟,袁世凯做到了“中的西的都行”;而且,袁世凯也确实给这批猛人提供了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他们之中单拎出哪一位几乎都能影响北洋的走向和发展。

风云际会,神仙打架,不外如是!

(文章仅依据电视剧《走向共和》的演绎情节展开,不以真实历史为依据,烦请读者辨识!)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向共和袁世凯招募将官,构筑袁家军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