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地方戏剧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丰富了群众
TUhjnbcbe - 2024/9/1 17:05:00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www.yushiels.com/m/

地方戏剧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丰富了群众的生活,影响深远

地方戏剧反映出时代的政治风云变幻、阶级斗争和社会各种现实,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鲜明爱憎、愿望和痛苦,因此,大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其所起的社会教化作用之大、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了诗、文、词、赋等艺术形式;并成为古代表演艺术园地中一朵永不凋败、璀璨夺目的奇葩。

有清一代,是地方戏剧的兴盛时期,由于有宋、元、明三代的戏文、杂剧为戏剧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剧作家们又以复杂多变的阅历和生活感受,为其戏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营养,写出了一批紧扣时代“脉搏”跳动、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优秀剧本,使戏剧得以迅速发展和兴盛。其具体表现是:剧坛上人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戏曲理论家和优秀的剧作家、戏曲表演艺术家;而戏剧作家人数之众,问世作品之多,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不但昆曲的兴盛达于顶峰,而且各省古老的地方戏剧剧种也各有其不同程度的繁荣。

还有许多新兴戏剧剧种(如京剧等),亦像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并茁壮成长。更有诸多边疆少数民族的地方戏剧,在清代前期,亦得以迅速发展起来。明末清初,“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的时期,其显著的特点是,涌现了不少多产的剧作家和具有独到见解的戏剧理论家,从而使昆曲在剧坛上的地位更加巩固,在清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影响更为广泛深远。由于清初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相互交织,且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其具体表象是清朝统治者残酷压迫汉族,尤以具有反抗民族压迫思想的汉族知识分子阶层为直接镇压对象,因此,这一时期剧作的中心内容便贯穿着一条主线一一反抗清王朝统治阶级及其政策举措。

这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残酷现实,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反抗精神、愤怒情绪、痛苦与呼声,从而使之具有强烈的现实感与艺术感染力。有的戏剧剧目久演不衰,在群众中广泛流传。这一时期,著名的地方戏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有30余人,其中,李玉专研地方戏剧,颇有造诣,编有《北词广正谱》,详论金元以降的北曲。其所著剧本据考证有37种之多,而最负盛名者为《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四种,简称“一人永占”。他在清初编写成的《清忠谱》、《万里圆》等戏,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则较前期为高。

他在戏剧中善于表现动人的场面,头绪繁多而不紊乱;善于揣摸和刻画剧中人物,所塑造的各种人物形象,生动逼真,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各具特色。再如李渔,他传世常见的戏剧剧目是《笠翁十种曲》。他所编写的剧目,很能把握住剧中每个人物的艺术个性与共性,剧本结构新奇,情节生动曲折,唱词音律协调,演唱时娓娓动听,感人至深,故演出时很受观众的喜爱和欢迎。但总的说来,其思想与艺术格调不甚高,有时还故意追求新奇,以迎合观众的低级庸俗情趣,因而有造作牵强的痕迹;个别剧目中,还略带些秽亵内容,实属糟粕,理当扬弃。

康熙、雍正年间是清朝盛世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相对稳定,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内容,较前亦更加丰富。从而使地方戏剧在思想性与艺术性方面,较前大为提高。而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繁荣,长期以来各种艺术形式的勃兴和艺术实践经验的积累,则更为地方戏剧本身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提供了十分坚实的基础。其剧作家人数之多,流传和产生的剧目数量之大及质量之高,均达于一个新的高峰;与此同时,在地方戏剧理论方面,亦产生了新的巨著。这一时期,见于记载的地方戏剧作家有二十余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洪昇与孔尚任。洪昇擅长诗文词曲,又精通音律。

他所创作的戏剧剧目代表作有《长生殿》、《四婵娟》、《迴龙记》、《锦绣图》、《高唐》、《节孝坊》、《舞霓裳》、《沉香亭》、《天涯目》、《青衫湿》等。而《长生殿》更是清代传奇中最为有名的一个。《长生殿》取材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个题材自唐中叶以来,在诗歌、小说、戏曲和说唱文学中多有采用,如唐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元白朴的《梧桐雨》和明朝吴世美的《惊鸿记》等就是其中影响甚大的作品。洪昇在继承和发展这些作品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十余年努力,数易其稿,终于写出了《长生殿》,从而成为轰动一时、影响最大的地方戏剧作品之一。

《长生殿》的特点是抒情色彩极为浓厚,曲词清丽流畅,充满诗意,遣词用韵,极为讲究,致使全剧在情节和唱词方面,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收到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深受清代广大观众的喜爱欢迎。孔尚任是著名的地方戏剧剧作家,知识渊博,喜攻诗文,又精通乐律,著有《桃花扇》传奇等。其中,《桃花扇》在地方戏剧发展史上,与《长生殿》齐名。该传奇以明末崇祯年间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离合悲欢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覆亡悲剧,抒发了作者的兴亡之感。

《桃花扇》的创作,十分重视历史的真实。剧中的“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但在剧情发展时,又并不忽视戏剧本身特定的艺术手段的调动和运用,例如,为了塑造剧中的典型人物,对某些事实也“稍有点染”,收到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二者之间较好结合的效果,从而使《桃花扇》成为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古典戏剧名著。看完文章后,大家有什么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评论。

1
查看完整版本: 地方戏剧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丰富了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