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家夏冰
前不久,夏冰谈及她最近代表重庆市彭水县参加年重庆乡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而创作的舞蹈《巴山豆》,整个舞蹈主要的音乐创作主线是选取苗族的童谣“巴山豆”进行创作,关于“巴山豆”童谣的资料:巴山豆童谣并不成调,也不成韵,亦无特别意境,只是在苗乡一代代人口口相传,从一些只字不识的老奶奶口中道出,小孩觉得好玩、朗朗上口就跟着学唱。而今下一代逐渐长大,儿时的童谣依旧那样清晰:“巴山豆夜夜长,巴岩巴岩去看娘。娘又远路又长,巴来巴去想爹娘……”
夏冰在舞蹈《巴山豆》中以这首童谣为创作主要核心而展开,原以为舞蹈《巴山豆》主要是借“巴山豆”童谣来表现孩子们对母亲的依恋和深情,但是当看完整个舞蹈之后,却从《巴山豆》的舞蹈中看到了更加深刻和深远的故事:舞蹈《巴山豆》不仅仅只是表现了孩子们对母亲的依恋,编导借用传唱一代代的童谣巴山豆来表现当今一个非常时期的主题“留守儿童”的故事,烘托这群留守儿童们对在远方打工的父母的思念和深情的爱。
编导借用“巴山豆”童谣里所唱的内容,叶子与豆的关系来反映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思念和依恋,树藤和叶就如同母亲一般,豆子像孩子紧紧依赖树藤和叶……夏冰联想到的是当今农村有一大片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而从幼小的时候就跟着爷爷奶奶们生活,从而缺失了一角。
舞蹈《巴山豆》,编导用写意和写实相结合的手法讲述一个老爷爷作为长辈的代表形象,带着一群苗族留守儿童们在爷爷的扶养下生活着。这群从小没有得到母爱的孩子们有的野性调皮,有的孤寂懒惰,让老迈的爷爷苦不堪言……当爷爷把孩子们送到学校,得到了老师们的细心关爱后,特别是在党和政府的一系列爱心工程的关心和帮助下,让留守孩子们得到了更多的温暖和关怀,滋养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舞蹈在后半段,编导巧妙地运用了通俗美丽的儿歌“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天安门寓意着我们的祖国的心脏,太阳预示着茁壮成长的孩子们”渲染了阳光般的美好场景。在美育课中,老师和爷爷、孩子们一起打竹竿、打篮球、朗朗读书,使这群孩子们冰封的心灵完全融化在爱心教育的阳光下。
夏冰长期在白杨彭水等地深入生活,对当地的孩子们有着深厚的感情。最近这几年她在白杨中学、白杨小学都曾为孩子们上过美育舞蹈课和排练,夏冰在白杨中学教课时了解到在白杨中学有70%左右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心中沉重,亟需改善现状,消解块垒。
夏冰提到为白杨中学的孩子们第一次上舞蹈课时,孩子们的表情和眼神木讷呆滞,更不愿与人交流,不要说学舞蹈就是连基本的协调性都没有。在教基本动作时,孩子们的状态让夏冰无法进行下去。校长在第一次、第二次课中看到现状已失掉信心,夏冰没有放弃,更不灰心。她先自己给孩子们展示了《茉莉花》等几个有民族魅力的舞蹈,孩子们呆呆地看着老师的表演,被老师优美的舞姿所打动,用羡慕的眼光看着老师。夏冰首先把孩子们的兴趣和热情调动了起来,告诉孩子们:“你们也会跳得这么美丽。”渐渐地孩子们活跃了起来。此后夏冰在教学舞蹈动作时放慢了节奏,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讲解和示范,工夫不负有心人,在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课中一个完整的歌舞《龙船调的家》完美地展现了出来。当校长再次进课堂时,看到孩子们把整个舞蹈完美地完成了,脸上充满了喜悦和光彩,惊喜地对夏冰老师说:“你是化腐朽为神奇啊。”
这群孩子们通过学习舞蹈美育课后性格变得更加开朗活泼,学习也更加积极了,自律性和自强性也更加强了,现在这群跟着夏老师学舞蹈的孩子们有的已经考上了大学、中专,他们始终保持着和夏老师的联系。孩子们在夏冰老师的舞蹈课中渐渐树立了自强、阳光的性格,夏冰也感受到了一种更加强大的责任。在舞蹈《巴山豆》的创作中,留守儿童的形象深深地埋进了夏冰的心里。她在创作《巴山豆》时,留守儿童的形象已在她内心中日臻完善,然后将情怀用舞蹈生动诠释出来。
下面谈谈夏冰作品《巴山豆》的结构。导演用对比的手法虚实结合设定了两个场景来表现舞蹈的冲突,前半部以爷爷的形象代表了一群长者,主要刻画了苗乡留守儿童们的生活现状,第二大场景是学校老师上美育课的情景,表现了在学校阳光般的教育下留守儿童们的成长和阳光般的温暖。
舞蹈结构:舞蹈中设定一位长者老爷爷来代表现在农村老爷爷、老奶奶的形象,引子:苗乡山寨,清晨老爷爷唱着古老巴山豆的童谣在田地里劳作,声音充满了艰辛和苍劲,并准备带着这群孩子们去上学。
第一段:苗乡儿童的打闹展开了矛盾冲突:三四个留守儿童们不爱学习、不受管教、相互打闹、还有的懒惰不去上学,让老爷爷苦不堪言。
第二段:孩子们唱着巴山豆思念远方的母亲,孩子们在无助孤寂中唱着“巴山豆”的童谣“巴山豆夜夜长,巴来巴去想爹娘。”对远去打工父母的思念。
第三段校园A校园歌声:校园里传来朗朗歌声:“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儿歌的声音吸引了这群留守儿童们,爷爷带着孩子们向校园奔去。
第三段全剧高潮段校园B欢乐阳光美育舞蹈课:导演用非常精炼的手法借用美育课的教学让这群留守儿童们愉悦地融入到了学校的欢乐氛围中,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发课本、朗读儿歌、打篮球,更结合苗族的体育传统项目跳竹竿,让孩子们沉浸在一片的欢声笑语,阳光洒在孩子们和爷爷的脸上,写满了幸福……
尾声:“巴山豆夜夜长,巴来巴去想爹娘。”童谣再次响起,这次的巴山豆是这样的清亮、充盈幸福的温暖,金灿灿的阳光洒在了孩子们红扑扑的脸上,我们的党和祖国就是孩子们的母亲,爷爷和老师一起笑脸拥抱孩子们。
舞蹈《巴山豆》夏冰导演在表现苗乡留守儿童们在缺失父母之爱而疏于管教时,更进一步从正面歌颂了党、政府积极建立爱心工程和在学校设立美育课的教育来关心和爱护留守孩子们的健康和成长。
舞蹈风格:舞蹈背景是发生在苗乡的一个山村,从音乐动机到舞蹈风格都具有苗族特点,音乐上以苗族童谣“巴山豆”为主要创作核心,主题非常鲜明,生动深刻,舞蹈具有苗族民间特色。
舞蹈动律:用苗族甩和上身的摇摆的动律进行变化发展,同时加以儿童舞步跑步、跳步、走步等,儿童舞律动和加以木偶的形象来进一步丰满舞蹈的语汇。
舞蹈道具1:运用了群众熟悉的苗族传统项目跳竹竿,导演在学校美育课上巧妙地运用了跳竹竿既表现了苗族传统特色,也展示了苗族课堂的丰富和情趣,导演在高潮中让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和爷爷一起跳竹杆感受天伦之乐.
道具2:小篮球也是校园常见运动项目,更具有代表性。导演将打篮球的精巧飞动穿插在竹竿舞中,篮球在空中抛,竹竿在地面跳跃,构成了一副时空美妙的场景,形成了时空线条穿插的画面美感。
如果说《巴山豆》尚有不足:1、如何体现苗族人的艺术情感还需更细腻地刻画,使舞蹈更加深情动人,音乐更需加强苗韵韵味;2、从苗乡转入校园的转折段中还可以设计得更加精巧和灵动。
一个好的作品,不仅是欣赏它的美,更能从美的感受中得到启发和教育,并能达到思想性、艺术性高度的统一,舞蹈《巴山豆》夏冰导演正是力求这样的统一。
希望夏冰在今后创作中始终保持这种工匠精神,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呈现、回馈给社会。(文/梁晋为武汉歌舞剧院编导、国家一级编导)
责编:闫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