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涨价不是好消息,
时隔7年,公办普通高校学费标准的新一轮“涨价冲动”再次到来。今年9月,在江苏、贵州、宁夏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将是三地学费标准调整后的首批承受者。相比上一年,宁夏是各地当中学费上涨幅度最高的,其文史、理科、医学等各类专业的涨幅均超过50%。
在宏观经济并非全面复苏的当下,部分高校开始调高学费,对于收入并未见涨的普通家庭而言,徒然增加了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成本,这样雪上加霜的事情无疑不是好消息。
高校收费应该是一个比较严谨而且规范的系统工程。既然宣示立即涨价的这些高校,业已通过地方物价部门的审核,那么无论是“生均成本”、还是“学校行*支出”等等细项,显然应该及时曝光于舆论监督的阳光下面。虽然,并不是每一位高校入学新生或家长都是“内行”;但总得有人出来,掰扯清楚这些高校学费的涨价,究竟涨在了哪些地方。
在公开、透明“涨价构成要件”基础上,无论是拟定涨价的高校、还是同意高校涨价的批核部门,或都还得面临另一个问题的考量:凭什么将这些涨价的因素,都转移到了学生的头上?
高校办学从以前全是国家的“大包大揽”,到部分或全部地引入价格调控机制,其本义就不只是“钱不够就涨价”、或“没有钱就找学生收”;事情的另一方面或还包括,在确保高校办学程序可以有机运转的前提下,高校自身的管理应该尽可能提升效率、节约成本。比如,针对水电气等基础保障科目的物价上涨,学校或就应该强化管理、量入为出;高校教师及管理人员的人力成本过高,或就该考虑能否精简消肿,而不能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什么都伸手向学生要钱!
这是因为,教育事业从来就不是一个只顾赚钱的“市场行为”,而是立足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着眼国家民族未来振兴的巨大公益事业;位于整个行业“金字塔尖”的高等院校教育,意义更是如此。但相对于亿万学生及家长来说,除了有学校、专业的选择之外,目前并没有“可不可以交钱”、或“可以交多少钱”的选择权利。因此,高校单方面意愿的调高学费,多少还有点无视对等尊重、行业垄断味道的粗暴与傲慢。同时,或还成为针对国家索取更多补贴的要挟。
更应该清醒看到的是,在国家以高考等公平选人方式,给了不少贫家子弟成才道路的同时,高校学费的涨高极可能助推“以钱选人”等不正之风。学费的多寡,如果成为影响学生入学志愿、乃至能否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砝码,“高等院校朝南开,有才没钱别进来”这样的“学费涨价”就不仅是个坏消息,更或可能导致民族教育大计的莫名悲哀!
(文/渝西锋光)
(版权声明:本文为华龙原创首发,版权所有。转载时请务必标注来源“华龙”和作者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