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兰雨们为何竭力践踏公众舆论?
3月24日,从聊城市纪委获悉,以涉嫌诽谤罪为由把上跟帖者刑事拘留的山东省高唐县县委书记孙兰雨,目前已被上级部门免职。但是,报道没有说清他被免职的确切原因。如果他真的是因为粗暴践踏公众舆论而被免职的,笔者觉得这位县委书记仍然值得议一议。当然,这些被免职的县委书记有可能异地做官、异行业做官或“明降暗升”,但毋庸置疑,没有哪个县委书记愿意在遭到普遍痛斥的背景下灰头土脸地被免职,这起码能让他终于明白“权力原来是有边界的”这样一个常识,也可促使他异地做官时对舆论监督有所敬畏。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孙兰雨的免职,应该是拓宽舆论监督通道、强化权力自律的一个进步。从近年来不断发生的类似事件看,笔者发现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县里的中低层官员、普通公务员或者商人、老百姓,都是把发泄心中不满的矛头直接指向县委一把手——县委书记,这在中等以上城市并不多见。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值得探讨。笔者认为,由于在一个县里,由自然资源、商业资源、行*资源等方面“派生”出的利益,让某些县级一把手产生了“独吞”或“通吃”这些“好处”的心理,而县级城市大都地盘小、人口少,这样的格局又使一把手很容易地将所有人的一举一动纳入自己的视线之内,为他的“通吃”提供了条件。但是,他“通吃”得越有效,就越是把自己放在全县所有人的对立面,越容易成为当地最不得人心的人,当地知情者或者遭受其践踏的人,当然要直接向他发泄愤怒了!由于同样的原因,一把手越是“通吃”得多,他也就越需要掩盖自己的嘴脸,越是不敢让任何人透露自己的真面目,越是要不惜一切代价用最恶劣的违法行为严惩敢于向他提意见甚至揭发他丑行的人。再加上因“山高皇帝远”导致的监管衰减效应,加上多数县级媒体至今尚处在不知舆论监督为何物的时代,都为某些一把手的“心想事成”创造了条件。从这个角度看,将少数在打压公众舆论上表现最恶劣的县委书记免职,还不能对这类一把手的行为进行有效遏止,怎样在制度上确保县级主要官员的权力在阳光下使用和被有效限制,才是治本之策。